回復 妖嬈青兒 : 第七章 和平———崇高的主题第54节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记得我于1950年初参加解放军之时,被安排在第九兵团开办的知识青年训练班学习政治,启蒙教材便是“马列主义ABC”,也就是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那时候,年轻朋友们都学得很起劲,政治教早上大课,各班排组织讨论会,出墙报、写心得、做作业、定期考核、演讲比赛,再配合形象化的阶级教育,观看反映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的戏剧、开诉苦大会,忆苦思甜,搞得轰轰烈烈。半年学习,收益不浅,确有茅塞顿开之感,就此确立了我的人生道路。在今天看来显得有趣的是,当初给以美英战俘为主的“联合国军”战俘安排政治学习,基本教材也是“马列主义ABC”。马列主义历来被马列主义者认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既然中国知识青年能接受“马列主义ABC”,被迫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官兵能够接受“马列主义ABC”,那末,西方战俘也应该能够接受“马列主义ABC”,因为阶级划分的原则世界相通,西方战俘的极大部分也出身于普通下层阶级家庭,何况他们文化程度高,也属知识青年……那时候,许多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想法,就是这么朴素,这么,纯正。〈诱庖慌卸铣龇ⅲ鞣艿ノ煌笨级浴傲瞎闭椒凳┮月砹兄饕逦灸谌莸闹氐憬逃J紫茸橹慌奖冉细叩穆砹兄饕褰淘焙陀⒂锓耄颜椒羌衅鹄瓷洗罂巍!开头的时候上大课,不管讲什么内容,·战俘们都乐意参加。这是自由活动的大好机会,平时生活不允许超越中队范围,一上大课,各中队“同学们”汇聚一起,可以找同乡找朋友一起碰碰头聊聊天,这该有多么惬意!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便是相互交流各自家信中传来的不同信息。呵!故乡故土和亲人,全世界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们,无不关心各自的故乡故土和亲人,相隔越远越久,思念越深越切。“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也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庋看紊洗罂危汲闪诵【刍幔还芴ㄉ辖淘币莸浣驳么浇股喔桑ㄏ氯逦宕粘梢欢讯眩亦以厣窳模刃蚝茉悖耆覆簧辖惭Ч:罄矗淘焙突阈姓刹糠⒍椒喑ず脱盎肿樱黄鹫傺凹吐桑娑ㄉ峡问北匦肴险嫣玻勾蠹宜嬉庹依舷缯遗笥蚜奶斐兜T诟靼嗝裰骰嵘希簧僬椒⒀裕硎驹敢舛苏疤龋撬抵驹妇热话盐颐堑弊魍Э创驹妇ぷ魅嗽币膊渭犹危皇油式财降龋皇丶吐墒翟诮膊还ァQ捌沾哟擞辛嗣飨缘母谋洹!马列主义对战俘来说,毕竟是一门新学问,任何新东西总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听着听着,一部分战俘果然听得入了神,还自觉地做笔记,提问题,写墙报稿,开讨论会时踊跃发言。许多观点,他们都觉得十分新鲜,十分有趣:原来,在家的时候当工人替资本家干活,并非资本家养活了工人,而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原来,宇宙是物质组成的,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原来,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劳动创造人,劳动使猴子变成了人;原来,天上并没有天堂,真正的天堂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些闻所未闻的学说,使他们对宇宙万物的来历和发展开始了一番新的思索,产生了新的认识。≌庑┱椒校肥涤腥舜哟俗淞耸澜绻郏闪宋奚衤壅撸踔脸闪松缁嶂饕逭摺U材匪埂の履扇鹚梗褪钦庑┤酥械囊桓觥K敲拦鱿Ψ嵫侵萑耍叛鎏熘鹘蹋诿啦奖诙Φ绷斜咧形幕潭龋胛榍笆且幻肮ぃ?950年11月28日被俘。朝鲜停战后,他申请到中国大陆定居,并加入了中国籍,曾在济南造纸厂和山东大学工作,现已退休。在他七十岁生辰的前夕,我曾托一位朋友去看望他,见他的床头挂着一幅星座图,他对我的朋友说:“你着,这是宇宙。我终于明白,地球是物质的,宇宙是物质的,并非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虚幻的东西。我在朝鲜两年多,日夜和志愿军在一起,我不但找到了兄弟,还找到了真理。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日子。我到现在还是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
回復 八月少尉: 這部《新金瓶梅爱的色放》我低着脑袋,让头发把脸挡住,然后特虔诚地给杨思北赔礼道歉,我说我一个不小心就把他卖了,卖的价钱还不太好,指不定什么时候人家就得来退货来了。杨思北没听明白,说顾湘你什么意思我没懂。我就特小心翼翼地把刚才在交大的事讲给杨思北听了,末了还说:“杨思北我不是真喜欢你你别误会,我也不是存心破坏你跟高明哲的革命友情,你就救我这一回吧,虫子现在是有家的人,我不能往他身上栽,只有你能救我了。”
回復 不過是個小丑 : 对医生来说,死亡是一个确切的技术概念;在法学家看来,死亡是一个简单的身份变化;但是,对于死亡的人来说,死亡就意味着他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第一章 我们与科学3科学与人类的未来这个论断可能显得严峻,尤其显得弄错了对象:人类依靠科学在宇宙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科学不仅使我们能够逐渐征服世界,还能预先确定我们理解世界的极限,为什么要将我们社会的危机和错误都归咎于科学呢?因为科学不是人类社会的众多活动中的某种分泌活动,科学这个程序本身就是我们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动物会偶尔碰巧发明了一种有效的举止行为,高级动物却能够将这种行为固定下来,成为整个群体的遗产,然而由于无法理解产生这种有效性的抽象原因,它不会把这一次成功作为跳板去获得下一次更大的功。动物行为学家们的著名例子就是生活于日本小岛上的一只母猕猴伊茉(Imo);据现场研究人员的说法,1954年的某一天,这只猕猴发现将土豆放在海水里洗一下后味道更加鲜美。其他的猕猴逐渐开始模仿它的这个举动,时至今日,用海水洗土豆已经成为该猕猴群的一种习惯。但是把这种进步作为一个“发现”来介绍是在玩弄辞藻:这是一种偶发性的文化演变,类似于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在基因复制过程中的突然变异后,为人类带来的有益的新机能。人类自己有意识地进行演变。人类有能力构思一种超越变化表象的活动机制,一个揭示历史演变的过程,因而人类能够随心所欲地支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将人类的真实行为简化为对几个想像参数的同时作用的认识或理解,就是科学研究机制的中心所在。设想在我们周围的表层空间中存在着一个我们称之为“空气”或“气体”的物体,我们用一些诸如体积、气压和绝对气温等间接参数来描述其特征。我们注意到,在某些条件下,这种“气体”物质的前两个参数即体积和气压除以气温所得的商恒定不变。我们利用这个事实制造出为人类服务的机器,所有这一切就是科学,当中的各个不同阶段密不可分。因为机器是理论实践的结果,但是多数情况下人类只是按照社会对机器的需求来发展一种理论并提出制订该理论所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仅仅是出于言语的方便才把科学活动与人类的全部活动隔离开来,科学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正如社会是科学之母,是科学的原动力一样。因此把一方的缺点归罪于另一方并不公平。人类的智慧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取得了重重胜利,然而智慧的指导也造成了人类社会的无能为力、失败和毁灭,两者之间有着突出鲜明的差距。我们是否应该承认与人类地位密不可分的科学活动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呢?我并不想在这里告诉读者一个涉及面如此之广的问题的可能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一些有关生物学尤其是遗传学事例的分析来使读者进一步明确这个问题。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会谈到某些圈套,一些无论是什么主题都可能使我们的思考掉入其中的圈套:词语的圈套、数字的圈套以及将我们周围或我们想像的“物体”分门别类所造成的种种圈套。科学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捣毁这些陷阱;可惜对科学表象的滥用常常导致我们加速地掉进了这些圈套。第二部分以阐述科学的真正角色为宗旨,科学不是回答提问,而是想出一些确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