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我们曾说过必须非常谨慎地解释毛顿的观察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意味着基因型的多样性有利于智力发展或者至少有利于智商的发展,这就是证明智商具“遗传性”的证据!很多作者认为,这个修饰语牵涉到一种必然性:一旦基因整体形成,智力的命运就得到最终的确定;我们当中的某些人可能更幸运,拥有更多更好有利于智力发展的基因,其他人则不会有这种运气!在这一点上,一位儿童精神病学家,他那些不容置辩的论断曾为我们所用,他很出色地阐述了这种机械论观点。在测试过一个儿童的智商后,他毫不迟疑地肯定这个儿童:如果智商低于120就不能接受正常的高等教育;如果智商低于130就无法学习高等数学。我们再一次地面对这个曾在97页宣布的那个错误,把一个关联视为因果关系的论据。英国心理学家埃森克《人类的不平等》,埃森克(Eysenck)著,法国哥白尼出版社,巴黎,1977年。是我们的那位儿童精神病学家的启发者,他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他写道:“智商不以我们的意愿为转移,它是获得学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个推理与认为煤炭消耗的增多是老人死亡率上升的因素之一的推论相当。重要的不在于因素,而在于同时发生;一些以“科学”的身份出现并常常参考“最新的现代科学发现”的著作竟会犯如此严重的逻辑错误,这实在令人瞠目结舌。这样缺少严肃根据的论断不由得使我们为之震惊。轻蔑地笑笑并不足以说明问题;还应该以严密性及我们孩子受到威胁的命运的名义采取行动,按照美国科学家的说法,我们的孩子成为“智商群岛”的受害者。事实上,关于“先天和后天”的问题,我们看到它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具有意义,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更巩固某种意识形态的态度:即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个体成功或失败的必然性,由此,以这些自然原因为基础建立社会等级。在解析形容词“遗传学”的含义的同时,我们强调了基因——必然性联系的有限性。当我们研究某种蛋白质的结构或者某种血型的表现类型时,这种联系是精确的;当我们研究一个“性状”时,即使这个“性状”的机制很简单,这种联系也不再是精确的。“苯丙酮酸尿”这种起因于某种基因的双倍数量的存在的疾病是无可避免的,只要我们还不知道它所涉及的新陈代谢的性质;20多年以来,饮食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环境”的变化,能治愈一些遗传了此类基因型的孩子,在前,这种病百分之百地取决于基因型,现在则百分之百地取决于环境。这种必然性的倒退,对于其机制起因于很短的因果链的性状是可能的,并且对一些如智力活动各方面的复杂性状则更有理由成为可能。要想尽量了解相关机制,重点是进行尽可能严格的观测活动,这可以确切说明在什么范围内改变环境能改变个体的命运。我们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第五章 生物学与教育,智力及其媒介和发展对分开抚养的双生儿的研究第一个方向是研究同一卵生分别抚养的双生儿:他们有相同的基因型,因此他们的差异行为只能是受到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能够将他们的相似性归因于他们的生物实体,他们被抚养的环境必须有着强烈的反差,这种情况很少见。这方面的观察结果主要由英国心理学家塞瑞尔·伯特(Cyril Burt)提供,他死于1971年,享年83岁。而在他死后的几年之后的事实是:简言之,他的许多文章中的数据纯粹只是杜撰出来的。他确信智商也好,社会成功也好,都是由遗传所确定的,他制造了一些观察结果,虚构了共53对双生儿的研究对象。某些心理学家为了拯救伯特的基本结论,于是暗示说只有他最后阶段的实验结果令人怀疑,他的年纪太大是最后所犯错误的主因。衣阿华大学的杜夫曼杜夫曼(D.Dorfman),《塞瑞尔·伯特问题,新发现》,《科学》,1978年9月29日,1177~1186页。曾精心研究了伯特撰写的关于社会阶层形成智力差异的主要著作(《从社会职业等级看智力分布》)并由此得出结论:“毫无疑问,他捏造出他的数据。”作者甚至能复原伯特所用的方法,对他在文章中列举的伪造的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以便达到他想要的那个结果。而这个他声称涉及4万对子女——父母的研究结果被用于无数的研究实验中,被许多的论文引用过。这个结论逐渐地并最终作为一个无可辩驳的科学数据被介绍(或许出于真心诚意地),而它却是一个骗局。对分别抚养的双生儿的研究不应因此就被放弃;相关的严肃研究可能会提供一些宝贵信息。